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2016-04-27来源 : 互联网

甲秀楼矗立在清凉之都贵阳市中心(以大十字为准)之南偏东,座落在南明河中的平坦*石,即鳌矶石(一称鳌头矶)之上,有浮玉桥衔接两岸。楼高20余米,三层三檐四角楼尖顶,楼底到三楼堂子有两组楼梯,计44步阶梯。全楼飞甍刻角,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美丽壮观。这一传统的中式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创修,到如今已见证了贵阳四**的风雨沧桑,是贵阳历史的见证,已成为贵阳的市标。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黔游日记》中写道,南明河“至此渊而不流,即涵碧潭也”,说到的就是甲秀楼桥下美景涵碧潭。

甲秀楼距今414年(至2011),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由贵州巡抚江东之创修。在石矶上建阁,名曰“甲秀”。

后人架石为梁,续修一带九孔白石桥于楼下,跨接南明河两岸,时称“江公堤”,亦称“南堤”,史志后称“浮玉桥”。该桥为九孔,解放后,拓展城市马路,填埋二孔,现剩七孔。甲秀楼及其楼基,虽经多次战乱和洪水,历经400余年,仍然砥柱中流。桥上之方亭是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建,名为“涵碧亭”。

十年**中,亭毁楼危。1981年前后,贵阳市人民**拨款,先后**6次。现在的甲秀楼是按1909年的原样**,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设材料和技术,并重建涵碧亭,亭两侧的抱门柱上重镌清代汪炳滶楹联(由书法家张星槎重书):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汪炳滶湖南人,曾做过贵阳知府。楹联作者将甲秀楼喻为水中青莲,将胜景描绘得惟妙惟肖,颇得后人称誉。该亭的另一副对联为清代同始九年(1870),临川桂复重修此亭后,一位佚名作者所作:

银汉浮空星水过;

玉虹拖雨雁横秋。

甲秀楼*有名的应该算它那对长联了。历代文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甲秀楼长联的版本也很多,其中有一个版本长达206字,比****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长。但如今挂在甲秀楼的长联是清人刘蕴良(字玉山)所撰的长联,全国排名第二,仅比昆明大观楼长联少6个字。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

现将刘韫良原作引录如下:

五**稳占鳌矶,*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越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起中原半壁。却好把乌蒙箐扫,马撒雕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里,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十仞高凌半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淹几辈,消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岚披风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洲尺咫,频呼仙侣话游踪。

影录原作,以资对照。

甲秀楼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

标签: 贵阳甲秀楼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