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坚守祖传技艺

2017-05-22来源 : 互联网

“小吹罐,小吹罐,烤烤摇摇冒青烟,吹吹打打茶香散,一罐又一罐,解乏提神浓又酽……”在记忆深处,童谣里生动有趣地念叨出茶叶茶罐茶水茶杯的磕磕碰碰,也道出了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离不开烤茶,忘不了茶香。

牛棚镇白碗窑成了历史的记忆和地方文化符号,土坛坛、土罐罐、粗巴碗早已不生产,惟*斗古乡米乐村的砂陶工艺留了下来。威宁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历史沿袭,使这里物华天宝、雄奇壮美,旅游资源、风物特产在黔西北地区****。威宁斗古小米乐的砂陶传统制作工艺就是其中之一。斗古乡米乐村砂陶,在滇东北、黔西北、川南三省交汇的方圆百里内,声名远播。2005年全国**考古发现之一的中水鸡公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殷商时期距今2500年至3000年的砂陶器皿。

据**考证,鸡公山出土的这些砂陶制品,不仅外形和工艺与相距不到50公里的小米乐砂陶器皿十分相似,而且用料、配方及材质也**相同。其形神同源的**考古比对研究,成为溯源历史的有力佐证。小米乐砂陶的制作工艺较为原始,3000年来几乎无改进。其配料主要为煤渣灰和粘土,配方比例则由工匠根据经验掌握。

小米乐很小,小得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剔透玲珑,甚至冰清玉洁,灵秀而乖巧。小小的村落,二三十户人家,生活平淡自由有序,以前家家户户做土陶,现在已经少之又少了。

说起小米乐,说起土陶工艺,就必须说说土陶工艺传承人廖亮清,说说他与土陶工艺的丝丝缕缕。廖亮清,小学文化程度,11岁时因家庭贫困辍学回家,随父学习制作砂陶。目前,不仅已熟练掌握了所有**砂陶生活用具的制作,还研发创作了**观赏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砂陶工艺制品。

据廖亮清族谱载,祖上廖时作与当地土著工匠学成砂陶制作工艺后,遂在家中开设作坊,制作砂陶器皿,由此传承后世子孙,代代不息,距今已300余年历史。见到廖亮清,他正在堂屋里摇动着车盘,细心地把一坨软泥化无形于有形。伴随车盘的转动,手心里的泥慢慢有了器皿的模样,他正在制作一个陶罐。

“这泥很有讲究,一要细,二要匀,三要粘,稀了不行,干了也不行。”廖亮清说。如果不细,烧出来的砂陶粗糙而漏水,难看且不耐用。如果不匀,胎体厚薄不等,炼制时极易变形。如果不粘,做出来的胎体粘连不好,不耐用。谈话间,廖亮清已把一个陶罐制作完成。

如此**的手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练就。廖亮清说,学艺十年,才小有所成,到后来,已不是单纯的学艺了,全得凭眼力、心力和感觉去思去悟。在思与悟的缝隙里,收获了别样的感受。

廖亮清希望过上富足的生活,更想学习传承祖上留下的砂陶制作手艺。就在希望失望之间,他也悟出了“得是人性上的满足,舍才是功德上的圆满”。得与舍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升华蝶变。也许,正是廖亮清的执著探索,成就了他作为砂陶制作传承人的技能和名望。

标签: 贵州文化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