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极大的地域差异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其美食造就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书有记载:贵州的珍馐美味并非自然天成,而是得益于人类的点化,其上应天时,下得地利,中取人和。因此,舌尖上的贵州是一种融合,更是一种和谐。今天,吃辣君带你一起去揭秘贵州美食小吃背后的故事..........
酸汤鱼苗族同胞爱吃酸食,在贵州的苗寨中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罗圈”的说法。在酸食菜肴中,尤其以酸汤鱼这道菜*为有名。相传在远古的时候,苗岭山上居住着一位叫阿娜的姑娘,不仅长得貌美,且能酿制美酒。凡来求爱者,姑娘就斟上一碗自己酿的美酒,不被中意者吃了这碗酒,只觉其味甚酸,心里透凉,但又不愿离去,当夜幕临近,芦笙悠悠,山歌阵阵,小伙子们房前屋后用山歌呼唤着姑娘来相会,姑娘就只好隔篱唱着:“酸溜溜的汤哟,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哟听妹来温暖;三月槟榔不结果,九月兰草无芳香,有情山泉变美酒,无情美酒变酸汤……”这个传说说明酸汤的食用历史悠久。
宫保鸡丁所谓“宫保”,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丁宝桢,原籍贵州,清咸丰年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他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据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后来他由于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贵阳丝娃娃娃娃别名素春卷,是一种贵阳街头*常见的小吃。相传有一农妇拾回奄奄一息的女婴抚养,因家贫如洗,生计窘迫,众乡民将家中所余蔬菜送给女孩,农妇将之切丝,裹以面皮,灌以调料,以此喂养女孩。因其形状上大下小犹如裹在襁褓中的婴儿,就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丝娃娃”。
肠旺面贵阳风味特色小吃肠旺面,据传起源于晚清同*初年(1864年左右)。相传由一位屡试不中的秀才**而得。秀才出身殷富人家,因家道中落,又久考不第,家境更加窘迫。秀才老母是位聪慧持家的大家闺秀,秀才平素*爱母亲做的面条。一日却因再度落榜,捧着面碗食不甘味。母亲见状,怜惜地劝: “孩儿不中,又有何愁?只要做些营生,岂不能操家度日!”做什么生意昵?既无本银,又无技长,秀才自忖,忽见碗内面条突发灵感,对老夫人说道: “母亲所煮有肠带旺的面条,这般味美,如煮来卖售,岂不大家同享”于是母子决定卖面为业。主意虽定,叫何名字才好?秀才毕竟是有文字功底的,他与老母合议:“既有旺、肠、臊,全称它‘肠旺面’则矣。”
水城烙锅平西王吴三桂在康熙三年的三月,率领云南十镇2.8万兵吗,由归集入水城境,**水城宣慰使安坤。在贵州提都李本琛的配合下,五月,安坤战败,大量彝民被迫迁徙到荒山野岭。在大山深处没有粮食充饥,可以捕杀野山羊、野鹿、采摘野菜、挖土豆来充饥,但是,要将这些食物做熟,需要*和炊具。没有*,可在山中找些干柴架起篝*。没有锅,就不能将食物煮熟。面对困境,他们想到了用些瓦片替代锅。瓦片虽然不能炒菜,但是能烙菜,在战乱中暂时失去了家园的人们就**了烙锅。后来人们发现烙锅烙出的食物味鲜脆香、脍炙人口,便一直流传至今。只是瓦片换成了平底铁烙锅,可烙的食物有山珍、海味、野菜。人们说:“一锅容**”。
状元蹄状元蹄是贵阳市的汉族传统名菜,属于黔菜系。青岩古镇的卤猪脚。相传清朝时期,贵阳市花溪区青岩赵以炯,为上京赴考,常温功课至深夜。一日,忽觉肚中饥饿,便信步走到北门街一夜市食摊,点上两盘卤猪脚作宵夜,食后对其味赞不绝口。摊主上前道:“贺喜少爷”。赵问:“何来之喜?”。摊主不失时机道:“少爷,您吃了这猪脚,定能**题名,‘蹄’与‘题’同音,好兆头,好兆头啊。”赵听后大笑,不以为然。不日,上京赴考,果真**题名,高中状元。此后,卤猪脚便被誉为“状元蹄”,成为赵府名食,后经历代家厨相传,扩至民间至今。
威宁荞酥荞酥的出现至少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把奢香认作义女,明初袭其夫蔼翠贵州宣慰使职。1368年,朱元璋过生日,奢香就用苦荞面做一种寿糕送“干爹”。但是她连续做了49天也没有成功。于是她的厨师丁成久就替她制作,*后,做成了每个重达8500克的荞酥,面上有九龙围着一个“寿”字,意为“九龙捧寿”。奢香把荞酥进贡朱元璋,他尝后连声称赞之为“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镇远陈年道菜陈年道菜是镇远县一种传统食品,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据传,五百多年前,居住在青龙洞的一个长年吃素的道**,把本地的一种*特的青菜,去其根和老叶子,洗净晒腌,再加上八角、胡椒、花椒等香料搓揉串香,用少量红糖掺上食盐腌制而成,因能长期贮存,故取名陈年道菜。
红油米豆腐据说在很早以前,一位农村妇女刚生下孩子没几天就断奶水了,只能用大米磨成浆,调成面糊代替奶水喂孩子。**,她家请人糊墙时,不慎将石灰水撒入米浆中,待她将米浆上*调制后不久去取时,米浆已经凝固成硬豆腐的样子,于是她便切成条,拌上红油、辣椒等佐料当一道菜上桌请工人吃,工人们吃后大声叫好,问主人家这是一道什么菜,妇女顺口说道:这是用米做的“豆腐”。于是红油米豆腐就这样叫开了。
青岩玫瑰糖青岩玫瑰糖问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1874年青岩街上平正宽家首创的。相传,**平正宽逛街看到一小孩叫卖玫瑰花瓣。玫瑰花瓣香味诱人激发了他的灵感,想到要是把玫瑰花味掺在糖里,一定又香又甜。于是,他买一些玫瑰花来切碎,加入“碗儿糖”舂成密饯,用陶钵装上在太阳下晒干。然后用糯米和小麦制成麦芽糖稀,加上芝麻、核桃仁、沙糖和玫瑰花蜜饯,搓均后切成薄片或长条,这就成了香甜酥脆的有玫瑰香味的麻片糖。此糖一上市就销售一空。从此,平家以此为业。*初称为麻片糖,又因其有玫瑰花香味,改称玫瑰糖。后来,因此糖产于青岩,被人们称为青岩玫瑰糖。吃辣君今天就简单的介绍贵州传统美食小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