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刻道”是一种镌刻在木棒上的特殊字符,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苗族形成自己的文字,他们的礼仪、婚俗以及传唱的歌曲,都由“刻道”代替,是苗族内部流传的书籍与歌本。流传于贵州黔东南施秉地区的苗族“刻道”,是在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方式。
苗族是一个擅长歌舞的民族,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们都可以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是要将全部繁杂的曲调记忆下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他们将曲调转化为符号,镌刻在木棒之上,代代流传。因此在很多地区,“刻道”也被成为歌棒。一根歌棒数十个符号,可以记载一万多行歌词,一个合格的歌师,可以根据歌棒上的符号从头唱到尾,非常难得。
刻道多采用枫木、梨木或竹制作,一共有27格,每格以简单的符号记录,歌中有反复、对唱等形式,它是中国境内苗族群体**幸存的*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歌棒,三面刻有各种象形符号,苗族称刻道,其长短粗细方圆无严格限定,以能刻录和方便携带为准,长的像竹笛,短的可以放进衣袋。于是有人把歌棒插在衣襟里,在唱歌过程如果有忘词的时候偷偷摸一下就会记起。
苗族“刻道”的内容主要是“刻木歌”。“刻道”是苗族十二路酒歌(“开亲歌”)中的核心,在“开亲歌”中,“刻道”又是*为复杂的部分,这根奇妙的歌棒记载了苗族*古老的文字符号,覆盖了“开亲歌”的基本构架。为此,苗族先人就用刻木记事的方式,把舅权制度索取聘礼的符号刻在这根约一尺的木棒上,作为实物依据和凭证。总之,苗族“刻道”忠实地反映和记录古代苗族“姑亲舅霸”的历史轨迹,是一种记载苗族古代社会的一部婚姻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