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鸡舞表现了苗族人民温和娴静的性格,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精神状态,凸显着苗族人民古老而绚烂的美感追求,是民间舞蹈中一枝烂漫的山花。如今,锦鸡舞在传播的过程中,已逐步演变。经丹寨文艺工作者的再**,其舞蹈动作模仿大自然的锦鸡动作,有锦鸡觅食、嬉戏、展翅翱翔等,其动作轻盈流畅、优雅自然,很受人们的喜爱,在深闺人未识的锦鸡舞从山旮旯里走进了都市,从民间走上了舞台,从国内走向了国外,深受国内外艺术家的赞誉。锦鸡舞自搬上舞台后,以其*特的艺术魅力久演不衰。
锦鸡舞源远流长。相传,“旮弄”支系苗族(锦鸡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在迁徙的历史进程中,是美丽的锦鸡帮助先祖们找到了*后定居的地方,也是她为先祖们带来了稻谷的种子和**欢乐的飞歌。苗族祖先迁徒时只有三样东西:水牛、谷种和芦笙。在黔东南定居后,有一位老人套到了只锦鸡,在清理时将锦囊包丢在草棚前的灰堆旁,谁知便长出小米,次年,他又把小米作种子烧荒播撒,小米救了苗族祖先的命。为了感恩,便仿照锦鸡美丽的头饰装扮自己,在芦笙舞蹈中,模仿锦鸡的求偶奇态、神情跳舞。
锦鸡,是锦鸡苗族儿女的恩人,也是苗家人的文化图腾。那七彩的颜色代表着苗家人向五彩缤纷的生活,也表现了苗家人对锦鸡的崇拜。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锦鸡,身上的羽毛色彩为:头青、颈绿、身红、尾毛麻花且比身长。锦鸡漂亮的羽毛百鸟无比,因此,很受人们喜爱。于是,心灵手艺的苗族姑娘,在崇拜锦鸡中师法锦鸡,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仿照锦鸡的羽毛刺绣成各种花纹图案的衣裙穿在身上,就像锦鸡一样美丽。每当逢年过节,喜气来临,芦笙手们吹响芦笙塘,姑娘们就头戴打制有数只锦鸡的银花、颈戴银项圈、胸配图腾银盘,穿戴自己剌绣的盛装,精心打扮来到芦笙塘,踩着“四滴水”芦笙舞曲曲翩翩起舞,五彩斑斓的服饰,犹如锦鸡开展了漂亮的羽毛,故名“锦鸡舞”。
如今,蕴藏在雷公山西麓和西南麓与牛角山方圆数百公里地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锦鸡舞从山旮旯里走进了都市,1989年州歌舞团将锦鸡舞带到大连参加“*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赢得了**学者的赞赏;1995年黔东南州人民**为《锦鸡舞》节目颁发创作一等奖。2002年10月,丹寨县民族文艺工作队将《锦鸡舞》带到凯里参加“中国凯里**芦笙节暨民族服饰文化节”表演,一举夺得了芦笙舞蹈艺术大赛一等奖,为黔东南,为贵州,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