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想到国内的美食广场,大概普遍代表着快速和简单。我们在之前的推送中,提到过许多美食广场案例。在国外,美食广场正在变得越来越成为热门。
饱腹只是基本的要求,与美食本身和就餐环境相关的一切体验,才是核心所在。美食广场成为了新的社交选择场所,构成了新时代的一种社交方式。
我们曾经在海外专栏中介绍过意大利的“美食商人”Oscar Farinetti所开的两个新零售美食品牌,一个是定位**超市餐厅的Eataly,另一个则是美食乐园FICO Eataly World。作为“新零售”的*佳实践,他将关于美食文化的所有细节放大,将链条上的每一要点都作为可体验的环节,成为培养消费者的慢生活意识的倡导者。
今天想要探讨的,是作为购物中心功能配套而出现的美食广场。如果无法成为像Eataly和FICO Eataly World那样全场景式的美食体验消费场所,也可以成为美食社交空间。
**代美食广场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加坡,原本是为了将散落街边的餐饮小铺集中管理,彼时才诞生了美食广场的概念。直到差不多10年之后,随着百货、写字楼的崛起,美食广场成为了必要的功能配套,才在环境上变得更加舒适。
于购物中心而言,美食广场除了具备功能性之外,也有重要的休闲娱乐功能,逛街的人们来这里休憩,周边办公的人们来这里解决午餐,有时候也可以成为约会商谈的地方;以业态分布来看,除了常规的餐饮品牌之外,美食广场以小吃小食的特色来填补中低价位餐饮的空缺;同时,这样的属性实际上为购物中心带来了更高的活跃人气;另外,面积足够大的美食广场也可以作为购物中心第二个聚集人气的公共活动空间,增加更多的娱乐休闲功能。
仅仅是提高集中度和综合度高并不足以满足市场,美食广场是更加明确的消费者导向的运营方式,顺应潮流和模式创新十分重要,从消费者的体验出发考虑问题,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
RET睿意德董事索珊在新场景定义中提到,空间是打造暗合消费心智的抒发渠道,与交易相连而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如何让人们在某个空间中停留,来源于舒适感,舒适感则来自于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气息。
DeKalb Market Hall是我们曾经介绍过的特别案例,它开在纽约布鲁克林一个拥有零售、娱乐和餐饮的综合体项目City Point地下,进驻40余家美食商户,占地3300多平米,关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借鉴。这里的主要设计特色是,所有的商户按照运营方的规划和建议,将招牌模式统一设计为霓虹灯,令人们行走其中,如同回到了多年前的街道巷弄,在这个室内空间中营造出随性的商业街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