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50平方米的“集合”里,可以办公、读书、聊天、举办沙龙、听讲座、参加公益活动……我的初心,就是打造一个“集你所长、合我所有”的地方。在这里,大家可以放心地交流,开放地聊天,真诚地分享。
那一年,我33岁,略显冲动而又磕磕绊绊地起步了。“中国室内设计年度封面人物设计**分享会”“一禅绣”“寻找文明行车的你”“科技企业互联网活动”……难分类别,难分主轴,难分**,迷茫而又忙碌间,“集合”一口气做了几百场活动。“集合”从咖啡馆这个载体出发,又超越了咖啡馆固有的形式,不断构建属于自己的“加法准则”。可以说,“集合”主要经营的业态从一开始就是线下沙龙。
做活动很忙碌、很费心,活动前的嘉宾准备、现场准备,活动中乃至活动后的服务、跟踪,哪一个环节没有做好都可能影响整个活动的效果。
忙碌之余,我也感到迷茫。靠一杯茶、一个咖啡馆,显然无法养活十几个每天辛勤工作的小伙伴。活动的种类繁杂,如何**定位服务人群?如何找到自己清晰的业务模式?辞职创业的我到底要做出一个怎样的产品,把“集合”打造成一个怎样的所在?“集合”又该如何自立自强?内心困惑、反复碰壁的我在寻找一个出口、一个契机。
在2015年年初“集合”举办的一次活动上,我偶然地与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海颖交谈起来。作为新北区城市化大潮的先头兵,三井街道的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产业为主。这里有许多外来企业家,在交流中增强归属感是他们的刚需。街道和商会,都很需要一个组织,把企业家凝聚到一起,承办活动的同时,也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敏锐地感到,我与“集合”可为**与企业尽一份绵薄之力,通过做好线下沙龙,凝聚一群企业家,让大家的创业更温暖、更有趣、更出彩!于是,2015年3月,“集合”正式与三井街道商会合作,共同成立了江苏省*家创业众扶中心——三井集合创业众扶中心,中心以资源整合、资本融合、资产配置为核心,以线下沙龙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媒体和金融服务,同时发掘和培育有潜力的创新项目进行孵化或加速,构建创业圈层的良性互动,拓展创业后市场。街道辖区内500多家企业,企业家通过沙龙经常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