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美食文化的深度发掘

2018-04-02来源 : 互联网

全书十五万字,收文四十一篇,大致分作四块。**部分侧重于美食史的推进与演绎。既探讨“民以食为天”的渊源流长,更以“古典小说中的酒”“食蟹之美”“蔬食**”“野蔬食趣”等为切入口,分门别类介绍中国美食的庞大体系。第二部分再现老北京历史沧桑中的饮食旧影,讲述**老店的起始、辉煌及轶事趣闻;其中不乏知名历史人物的出场,透过食文化可一窥时政风云之兴衰。第三部分将审美视野扩至华夏诸多菜系,以较为准确的笔法对鲁菜、徽菜、川菜、湘菜、杭帮菜、淮扬菜等进行颇具专业水准的精当描述,甚至涵及普通百姓日常所食如面条、馄饨、小笼汤包等。第四部分是擅长表现美食的作家通常较少涉及的内容,比如鸡尾酒、黄酒与红酒的来历及妙处,咖啡与品茗的种种雅趣,京城传统糕点和旧时消夏的冰碗冰盘,甚至饼干、零食、包子、春卷、汤团等,作者都有其*具视角的体验性考察。

该书的书腰印有“*席饮食国学读本”字样,我的理解,当指其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作品所传递科学知识的相对可靠。施亮做学问写文章一如其为人,实诚而厚道。书中凡引经据典皆有出处,所发议论或所提观点都以史实或亲身历验为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作为已有三百多万字各类著作问世的作家,施亮更懂得所谓国学读本切勿沾染“掉书袋”的学究气。阅书可发现,每篇作品都有作者身影跃动其间,他的所见所闻,他的亲身经历,他与此景此物的因缘巧合……这就使得他笔下的这些美食有了鲜明的个性烙印,具备了与他人迥然有别的观照图像和审美发现。

比如《鱼,我所嗜也》,从《史记》关于鱼的记载谈起,洋洋洒洒几千字,落脚点仍在“我”和鱼的相知相交上。文中有一段写“我”少年时(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父母至湖北咸宁向阳湖下放劳动,生活异常艰苦,且不允许向当地农民购买农产品。后来,“连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他们自己开伙。有着一手好厨艺的母亲悄悄买来黑鱼,给全家人做“黑鱼两吃”,熘鱼片的滑嫩和燉鱼汤的鲜美令“我”此生难忘。文中细节丰满且具*家特点,于学说外增添了可读性。在对各类美食从容不迫的描述中,恰到好处地糅进一些属于自己的故事,使得文章浑然生出一份折射历史的厚重之感。这是施亮这部新著不可忽略的重要特色。

《吃的风度》,选做书名的这篇文章排在全书*篇。该文前些年发表后被多家报刊与网站转载,文中精彩片段被收入高考语文“通关宝典”。其实,施亮探讨美食的所有文字中,都流露出他对“吃”所持的种种人生态度。“吃的风度”里含有食者的基本素质及美德的养成,食者的姿态与身段,“吃”所透出的人之风骨与处世之道,甚至是文化之于美食的影响及**意义等。

标签: 中华美食文化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