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贵州山区满眼翠绿。因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战役而闻名的赤水市,超过80%的森林覆盖率不仅受到游人青睐,更带给赤水人源源不断的“红利”,越来越多的村民依托发展绿色产业脱贫致富。
“我们这里空气好、生态好,没有什么污染,大伙养殖的‘生态鸡’不愁销。”赤水市文华街道村民郑庆烽对记者说,他靠林下养殖乌骨鸡,去年纯收入20多万元,眼下还有5000只肉鸡即将出栏,预计毛收入50万元左右。
记者看到,郑庆烽饲养的乌骨鸡全是放养在山林中,只有一个简易的大棚做鸡舍。他家新建的楼房周围都是茂密的竹林。今年34岁的郑庆烽对记者说,通过养鸡使他一家7口脱贫致富,还带动附近20多户村民一起发展,他计划今年把养殖规模扩大,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
林下养鸡是赤水市**培育的扶贫产业之一。竹香鸡养殖有限公司是当地*大的一家“生态鸡”养殖企业,年孵化鸡苗220万羽,每年向周边农户提供鸡苗和防疫等服务,统一回收销售,使上千农户受益。作为“市级扶贫**企业”,近年来,这家公司每年向350多户贫困户免费提供1万羽鸡苗,养殖户均年增收4000元。郑庆烽也是在这家公司学到的养殖技术。
赤水市***副局长黄仕平介绍说,这些年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支持下,赤水因地制宜退耕还竹,竹农人均拥有7亩竹林。到2016年底,全市竹林面积已达1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78%。
昔日的荒坡因竹变绿,村民因“绿”而增收。数以万计的赤水农民不仅从日益兴旺的旅游业中受益,而且每年还可获得生态效益补偿,更能从自家竹林中伐竹卖*。“每年可伐一次杂竹卖给附近的公司造纸,以每亩产竹1吨、每吨450元计算,除去成本,竹农人均纯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赤水市扶贫办副主任罗仕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