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苗族杀鱼节,是**保存至今的人类远古集体渔猎生活遗迹,是渔猎生活在农耕社会的仪式性记忆,也是渔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过度的文化遗存。清水江苗族杀鱼节是个别性非常*特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项古老的苗族文化遗产。这个传统的杀鱼节,起源于何时,未见记载。已被列入贵州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杀鱼节是这支苗族同胞们在这块*特的土地上保存下来的对远古先民渔猎社会生活的仪式性记忆,是渔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过度的文化遗存,年代之久远已无从查考。苗族《花岭记》记载:“玩耍十八郎妹分,雷鸣两岔哥会娘。两岔河是杀鱼滩,瓮漳瀑布鱼饭堂。浪口花水比钗舞,江边后庄杀鱼郎。”《花岭记》由世代口耳相传,直到清代才用汉语形式编录。
清水江杀鱼节分布区域:
福泉市清水江沿岸的王卡、仙桥、陶军、江边、干坝、谷汪深、谷滨所、气坪等地苗族同胞聚居地。届时,开阳县的羊场、平寨、龙里县的巴江、平板、长寨及贵定县的新场、光明等地的苗族同胞亦踊跃前来参加。
开展杀鱼节活动的河段在福泉市境内的棉花洞至两岔河20多公里河段,分棉花洞、谷汪深、大沙坝、竹林脚、沙滩、大花水六个小地段举行杀鱼。
杀鱼节*热闹的河段是竹林脚和大花水,每年汇集的人数可达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