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寅、卯两年,社会动荡不安,瑶族人为了生活,不断迁徙,甚至不得不飘洋过海。就在十二姓瑶族人(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雷、唐、冯)飘洋过海时,遇到狂风暴雨,海上*浪翻滚,瑶族人所乘的小船在浪尖上漂移,眼看要被风浪卷走。在危难之中,瑶族先民们想到先祖盘王有灵性,立即跪下祈求祖先盘王保佑,并对盘王立誓许愿,只要顺利靠岸,必定上山猎取野猪还愿祷告,并以少男少女陪其歌舞。誓后立即风平浪静,瑶人终于平安抵岸。之后瑶族先民便上山捕捉野猪,敬奉先祖盘王,虔诚祭祀,并举行了盛大的还愿活动。从此以后,盘王成为瑶族人民的保护神,瑶族无论有什么灾难或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即可祈祷盘王的保佑,逐渐形成了“还盘王愿”的习俗。
“盘王节”是一个祭祀性节日,以“还盘王愿”和“度戒”为主要内容。“还盘王愿”是祭祀盘王,祈祷盘王的庇佑:“度戒”是瑶族男子举行的一个成人洗礼仪式(有的地方包括妇女)。“盘王节”主要在信奉盘王自称“尤勉”的“盘瑶”的流传,以贵州榕江塔石地区的瑶族“盘王节”规模较大,有4000余人。历史上的 “盘王节”不是一个规范的节日,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形成周期性的节日形态,是在需要时才举行的节日,往往十几年或几十年才过一次,一般是在秋收后举行。 1984年全国瑶族同胞欢聚广西南宁,根据大多数瑶族人的意愿,把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定位统一的固定的盘王节,从此瑶族的“盘王节”就成为瑶族同胞的固定节日。一般为三天三夜,*长时间达七天七夜。“请圣”是在节日的**天举行,由祭兵师配合师公作法请**大王和各界神灵到祭坛来接受主家的祭祀。“拜圣”是在第二天上午开始,是活动的**,要用“还愿猪”等祭品祭祀,然后由师公等几位祭祀专职人员唱《盘王大歌》并跳盘王舞。“上奏表”主要是向**大王和各界神灵表达祭祀主家现在所遇到的各种灾难和不幸。“挂灯升职”,祭祀主家事先准备一个三角形的四层梯级灯架,以灯的多少来确认所请师公的资格,师公规格越高,所做的法事就越有效。“戒度”,受“度戒”者坐在灯架前面,由师公举行洗礼仪式,向盘王及诸神汇报,跳“度戒舞”、宣传戒律等。“查鬼”主要是审查那些对世间有危害的鬼,然后师公挥舞法剑斩妖杀邪。“送鬼”主要是把余下的“好鬼”送回原来所在的地方。“送盘王”主要是送**大王回天庭。
瑶族离不开鼓,瑶族认为鼓是盘王的魂,祭祀必须敲打鼓,每个程序师公都必须以鼓的演奏表现祭祀的场面,关于这一点,其目的是提醒盘王注意,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开始向你供祭品了!”“我们开始向你请求了”。
开展“盘王节”节日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塔石瑶族水族乡;其余是贵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西山镇,雷山县达地水族乡、永乐镇;三都水族自*县巫不乡。